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一种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部徕卡相机都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

徕卡:机械时代的传奇

一、关于徕卡

        徕卡(Leica)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徕卡集团)生产的照相机品牌,由徕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徕卡集团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它们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 1913 年(见图 1-1),是世界上最早的 35 毫米照相机。

        昂贵的价格是徕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一种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部徕卡相机都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有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是从床上爬起来,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倾听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关于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的向往。

        徕19251936M2050仿506023G1G2G3G2G15。1954 年,M 系列开始生产,它是 G 系列的改良品,到目前为止,徕卡 M 系列仍在出新产品。徕卡相机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及性能好,这使得它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徕卡相机成了当时随军记者的重要工具。与民用徕卡相机不同的是,军用徕卡相机一般在编号的后边再带一个 K 字母,且一般为白色、黑色、深灰色和草绿色。徕卡相机的传奇一直都在延续,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相机中的佼佼者。

图1-1 徕卡企业发展路径
图1-1 徕卡企业发展路径

二、徕卡相机的诞生

        在八十多年以前,人们所看到的相机多数还是体积巨大的机器:笨重的木壳机身、固定的镜头,固定的快门速度、8 x 13厘米的大玻璃底片配上沉重的三脚架,携带极不方便。当时,拍照对摄影师来说,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对普通人来说,则是一件繁琐而昂贵的事情。

        在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在绿色的山丘之间,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木结构的建筑、窄窄的街巷和宁静的生活。十九世纪末,这片地区曾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而世界著名的徕茨公司和徕卡相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徕卡相机的历史起源于20世纪初,那时有一个男人开始寻求用小底片印出大照片,俫卡相机历史的第一页就此被掀开。这个男人叫奥斯卡・巴纳克(如图1-2),是一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

图1-2奥斯卡・巴纳克

        1931年,他在库尔特・埃曼的杂志《徕卡相机》中回忆道:“当时大概是1905年前后,我用我的13厘米×18厘米(5英寸×7英寸)画幅的干版相机勤奋地进行拍摄,随身还要携带6个双底片盒以及一个货样箱似的大皮箱。在星期日,我徒步旅行图林根森林时,这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我一定是在向山顶攀爬时(这时我的哮喘已经有点发作了)产生了这个想法: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

        “不论如何,我依然很清楚地记得,我如何开始尝试将13厘米×18厘米的底片分成小幅面,并用个广角镜头和一种特殊步进设备将大约15到20个图像依次排列在一张干版上。但这一尝试彻底失败了:由于干版感光膜的颗粒十分粗糙,被放大的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动人。因此我暂时搁置了整个想法,但针对静态照相机的“小底片,大照片”的概念已经诞生了。我的工作在1911年发生了变化,那时我进入威兹勒市的恩斯特・徕茨光学工厂工作,这成为我工作的转折点。我的活动领域延伸到其他一些领域,包括电影曝光设备技术领域。1912年,我设计了自己的第一合电影摄影机。随后通过使用电影胶片精细的感光颗粒,我很快步入正轨:将一个标准的电影胶片画面放大到明信片大小,这已经可以被接受了。”

        讲述这段历史时,奥斯卡・巴纳克还提到,那时他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得到比明信片还要大的照片。出于对图像质量上的考虑,他将电影胶片的标准规格18毫米×24毫米扩成24毫米×35毫米(如图1-3)。据他所言,随后他还为适应更大的画幅而专门制造了一台相机。巴纳克使用了静态照相机,以便用一小段标准的电影胶片来了解拍摄电影时正确的光圈设定,并测试镜头。他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底片,因为一台普通的电影摄影机的曝光测试和测试静态需要使用大量底片。

图1-3  35毫米胶片相机

        到底巴纳克是先用这台相机来了解电影胶片的感光度后再用来照相?还是先为照相而构思出这台相机,然后进行胶片测试?种种猜测都没有得到证实,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甚至有人猜想,巴纳克在进入徕茨工作之前,也就是在前任准主蔡司公司工作时,就已经在业余时间反复思考,如何将电影胶片运用到静态照相机中了。

        不管是先使用一台相机测定电影胶片的速度,而后用它拍摄了静态照片;还是先制造了一合可以拍摄静态照片的相机,而后用其测定电影胶片速度。可以确定的是:奥斯卡巴纳克发明这台相机完全只是为了自己私人使用。在得到恩斯特・徕茨一世(如图1-4)的允许后,他可以在徕茨公司的一个车间里生产这台相机,这与付给他薪水所要做的工作完全不同。在此期间,他被提升为显微镜研究部门的主管。

图1-4恩斯特・徕茨一世

        1913-1914年,巴纳克在威兹勤使用24毫米x36毫米电影胶片拍出的第一张照片,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这台小型照相机如今被称为“徕卡”,当时的公司总裁恩斯特・俫兹一世也频繁使用这款相机拍摄,它现已被安放于徕卡博物馆内。而这台相机的另一款已经丢失,它也许是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或仅仅只是改进型,这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巴纳克将这两款相机分别命名为原型1号和原型2号。

        作为有经验的设计师和摄影爱好者,巴纳克当然知道自己设计上的缺陷,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碍了这个原型机的继续研发。1918年到1920年间诞生出一台改良版相机,巴纳克将它命名为“原型3号”,这台相机现在同样收藏于徕卡博物馆内。

        除了相对于Ur-Leica(原型1号)所做的许多变动和细节改进,原型3号还具有一个特殊的设计特征:Ur-Leica的胶片平面帘幕快门的开缝宽度是固定的,而这台相机的快门开缝宽度可以调整。它有6档快门——从1/20秒到1/500秒,相比之下,Ur-Leica只能通过改变快门弹簧的张力设定2挡快门,一档是电影摄影机上的1/40秒,一是可供选择的1/20秒快门。在徠卡相机股份公司的档案中,存有大量奥斯卡・巴纳克用U-Leica所拍摄的照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913年拍摄的威兹勒的埃森马克广场,徠兹一家与巴纳克的相遇(如图1-5)。

图1-5徠兹一家与巴纳克的相遇

        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考虑将巴纳克式的相机投入批量生产。当然,这一想法也是由当时低迷的经济形势和恩斯特・徕茨二世为确保员工工作岗位的考虑所决定的。因此,未来的畅销产品呼之欲出。1923年到1924年间,徕茨公司设计了预生产型号(如图1-6),称之为“0号相机”,这是恩斯特•徕茨二世作为检验新型相机的市场商机而生产的,也为了迎接2000年的德国 Photokina摄影器材博览会,做为特别系列再次被小批量生产。

图1-6  “0号相机”(预生产型)

        遗憾的是,关于这款相机实际的生产数量没有可信的档案记录。依照现行说法,很可能只生产了25台,机身号从101到125。0号相机与此后生产的徕卡型相机(A型)在许多基本点上都相吻合,前者的取景器会更为简便:“0号相机”拥有可折叠的光学框线取景器和指针瞄准器。有消息称,后期生产的“0号相机”改为安装俫卡1型(A型)那样的直视取景器。

        “0号相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用了由马克思·贝瑞克教授(如图1-7)特別为24毫米*36毫米设计的镜头。Anastigmat 1:3.5F=50毫米,为五片三组结构,可折叠入相机机身内部。

图1-7马克思•贝瑞克教授和他的工作日志

        在第一次批量生产的过程中,这款镜头为徕卡相机取得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0UrLeica31/201/501/1001/2001/500191419233119241925800A1000Leitzcamera1932II

三、经典的徕卡 M 系列相机产品设计

1. 徕卡 M 系列旁轴相机全集

徕卡 M 系列旁轴相机全集如图 1-9 所示。

2. 绝对的经典设计
        徕M·M多项M31954MM线M1972·特(见图 1-11)

图 1-10 徕卡 MP 相机顶盖则由坚固的黄铜铣削而成

图 1-11 克劳斯·戈伯特

        徕茨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全面掌握这一电镀技术的公司。几年之后,其他的相机生产商才能够提供拥有这种外饰的相机。而从那时起,徕卡摄影师又转向涂漆工艺来生产相机。为了满足对于油漆耐用性的更高要求,徕茨公司的化学家马塞尔利努斯·伊博博士(见图 1-12)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制定出加工指导意见。

图 1-12 马塞尔利努斯·伊博博士

        当然,油漆比镀铬层或电镀层脆弱。但许多摄影师很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身上产生的“铜色”,它代表了照相机在摄影过程中的使用痕迹,这是由于机身边缘的漆逐渐脱落后露出的黄铜所造成的。他们甚至为拥有这样一台相机而自豪,因为这是他们频繁地使用徕卡相机作为拍摄工具的证明。

        相机机身的不同饰皮,也是徕卡 M 系列相机的设计特点。在选择这些材料时,不仅要遵守皮革的物种保护条例,还要彻底分析其特性。如它们在手出汗时的反应如何、表面的耐用性如何、用何种黏合剂与机身黏合等,这些问题都由伊博博士负责处理。

        饰皮的外表,如颜色、结构以及当摄影师将一台徕卡相机握在手中时的“手感”,都是设计师设计相机的重要衡量标准。所刻的填色数字和字母也是重要的设计风格因素,它们所用的字体和位置会给使用者的情绪带来很大影响。刻在徕卡 MP 相机顶盖上飘动的“Leica”字体,或是徕卡 M7 相机上红色的标志“徕卡点”——徕卡照相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商标和 LOGO,都是这一标准最好的证明。

图 1-13 1958 年的徕卡 M2 相机

        尽管进行过不少变化和修正,但自 M2 相机(见图 1-13)之后,几乎所有徕卡相机都延续了这一设计。2050·由雕塑····所以扬克又对相机顶盖进行了雕刻式加工,并为所有的前窗附加上框架(见图 1-14),为测距器增加了延伸加长的凸起部分。这使得徕卡 M3 相机的外形焕然一新,但缺点是这些工作耗时较长,仅仅一项必要的后续手工研磨工作就至少花 30 分钟。出于成本考虑,这种机身顶盖没有成为俫卡 M3 相机价廉物美的选择。此外,人们还期待这次相机款式与徕卡 M2 相机能有明显区分,公司的所有负责人一致决定,将扬克的第一份设计草案运用到第二款徕卡 M 系列相机上。1958 年,这一设计亮相于众,它至今仍是徕卡 M系列相机外部特征的标志。

图 1-14 20 世纪 50 年代的拥有固定镜头和康派快门的联动测距相机设计草图

3. 辛勤的奉献:完美解决每一细节
        设计师和工程师严密地、富有创造性和革新性地对每台徕卡 M 系列相机上不起眼的细节进行研究,其细致程度远非人们所想。机身上的吊带孔、皮吊带及其固定装置就是一个例子(见图 1-15)。

     

图 1-15 早期试验中的皮吊带固定装置                  图 1-16 挂钩式吊带的发展过程

        现代徕卡 M 系列相机机身上的钢质吊带孔第一眼看上去与以前的款式相同。明显的区别仅仅在早期的徕卡 M3 相机和完全不同的徕卡 M5 相机上能够找到。而对于 M 系列其他几款相机来说,只有通过近距离观察和对比才能发现它们的钢质吊带孔在形状、材料、生产工艺以及其他固定装置上的多种变化。图 1-16 为从经典的徕卡 M3 相机皮吊带到如今现代化的挂钩式吊带的发展过程。

        早MMH.J.·

        在 1990 年秋发表的一份刊物中,有一张由摄影师由朱利安·帕克在“皇室温莎马展”上拍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照片。徕茨公司产品经理贝恩德·亨里奇发现,女王手中的徕卡M6 相机的皮吊带安装得并不正确(见图 1-17)。为了避免相机可能因意外跌落到地上而出现损伤,身处索姆斯的亨里奇立即通知了英国的徕卡公司代表,后者迅速将情况反映给王室秘书处。几天之后,一封来自白金汉宫的信证实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得到这一消息的事实。在信中,女王的秘书对徕卡公司在英国的代理商 J.M. 格里芬的细心观察表示感谢。

图 1-17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的徕卡 M6 相机

4. 理想的变通:合理的配件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通过附件使个人的摄影器材适应自己的需求,以扩展个人的摄影途径。针对徕卡 M 系列相机和镜头,徕茨公司一直拥有一套相应的合理计划,比如,为了携带安全而提供各种样式的摄影包——如果徕卡 M 系列相机安装了徕卡 M 镜头携带座(见图 1-18),那么宽大的皮吊带可以提供更舒适的感觉;而装上手柄(见图 1-19),可以更安全、更舒适地把相机握在手中,特别是在使用更大或更重的镜头时。

图 1-18 镜头携带座                         图 1-19 装上手柄

        同样有用的是 1.25 倍 M 系统取景器放大镜(见图 1-20),在使用 50 亳米或更长的焦距拍摄时尤其有用。通过它,取景器中的图像明显变大,使人们能更好地识别出被拍摄景物的微小细节。由于测距器的测距基线同时被相应加长,因此可以更准确、更迅速地对焦。从可旋进相机取景器和通用取景器的屈光度校正透镜,到合式三脚架、球形云合和快门线,再到EICAVT M 手动卷片器、M 系统卷片马达和小型徕卡闪光灯 SF 24D,使用者都可以自由选择。当使用者购买新的镜头时,公司还免费提供一个皮套用于运输徕卡 M 镜头,它也属于整个包装的一部分。

图 1-20 取景器放大器          图 1-21 小型幻灯机

        广义上来讲,翻拍仪器也应当属于实用的摄影附件。如今,徕卡公司提供的小型幻灯机的品种从小型幻灯机(见图 1-21)到多媒体投影展示上的顶级机型,即便每种徕卡幻灯机的技术特点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徕卡相机的照明光学系统和投影镜头带来的极高翻拍质量,包括亮度、饱和度和清晰度(见图 1-22)。

图 1-22 闪光灯 SF24 和五倍放大镜

5. 徕卡 M 系列相机的 DNA

1. 外观——半个世纪不变的脸

        徕卡相机身形小巧,极易携带,且始终保持简洁的外观与设计。徕卡主要产品的外观设计奉行了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Focus on the essential”,在相机上仅保留快门、调整快门和光圈等基本操作,为摄影者提供一个简洁、快捷、专注的操作界面。这使得徕卡有别于其他单反相机繁琐的操作界面,不论是外观还是操作方式都显示出独特性。

2. 功能——快门轻盈、震动小

        徕卡秉承“直接而称心”的拍摄理念,时刻关注用户需求并推出新产品。据美国法院不成文的规定,记者进入法院采访只能使用徕卡 M 系列相机,使用其他相机谢绝入内。这正是由于徕卡旁轴相机没有反光镜箱,只有快门开启的声音且其精良的制作令快门声音很小,几米外几乎听不到声音,徕卡相机确实是采访、法院开庭、音乐会、各种会议的首选相机。

3. 性能——坚固、耐用、有保障

        徕卡相机经历百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其坚固、耐用的性能有目共睹,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多么严酷的环境都能正常工作,因此徕卡相机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

由于其坚固、优异的性能,战争中的徕卡相机不仅可以用来记录战争的残酷,有时还可以救人一命,如图 1-23所示的这台徕卡 II 相机就在紧急关头挽救了生命。战地记者被子弹击中前胸,子弹的冲击力将他打倒在地,倒在地上后他才发现子弹正好击中了他所挂在胸前的徕卡相机,且没有打穿相机的机身,他因此幸存。这台徕卡相机现被陈列在德国索尔姆斯博物馆内。

图 1-23 防弹徕卡相机

4. 价值——收藏意义

        徕卡的每台相机都拥有一个单独编号(见图 1-24),此编号从第一台开始至今都是连续的,极具收藏价值。此外,徕卡每款新型号相机均会推出纪念版、特别版或者合作款,且发行数量及相机上的数字刻印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是徕卡相机收藏家的挚爱。

图 1-24 徕卡机顶显示型号及编号

四、徕卡发展危机及应对策略

1. 徕卡发展危机

20601952F196419751995西LCD1996S1使2001Lumix20041810924状态2009(见图 1-25)。

图 1-25 徕卡 2004-2011 年净收入(损失)

2. 徕卡股份变动

2005 年,奥地利私人股权公司 ACM 开始入股徕卡。ACM 的持有者是奥地利商人 Adrea Kaufmann,其自身也是一名徕卡爱好者。进入徕卡之后,Kaufmann 就开始了他改造徕卡的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徕卡糟糕的财务状况和产品策略,希望能重建徕卡当年的全球地位与声誉。徕卡不断投入资金开发新产品,面向大众推出新产品,同时将目标市场转向新兴亚洲市场。

2006 年,徕卡将具有 70 多年历史的 M 系列相机第一次引入数码感光元件,推出了第一款数码旁轴相机 M8,对最重要的 M 系列做出改变,反映了其的确是想做出一些改变了,只是这款产品因其高昂的价格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2007 年,ACM 通过收购爱马仕手中所持有的 36.2% 的股份(见图 1-26),完全拥有了徕卡,Kaufmann 亲自担任 CEO。Kaufmann 上任以后,徕卡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市场,进一步拓展徕卡的产品线,从日本制造的卡片机到德国制造的单反,各个价位都有所分布。

图 1-26 徕卡 2006-2007 年股份变动

2009 年徕卡继续推出 M 系列新产品 M9,同时又创立了两条新产品线:面向高端的中画幅单反相机 S 系列和面向高性能便携机的 X 系列,受益于逐步完善的产品线和亚洲等新兴市场的爆发,徕卡开始大步进行全球扩张。2010 年度的盈利较上一次盈利大翻 12 倍,达到 3630万欧元。

2014 年,徕卡又推出了新的微单相机 T,全铝机身延续了徕卡良好质感的设计风格。

3. 徕卡打造差异化战略

(1)产品差异化
徕卡相机“价高质优”的特点,也让其与其他品牌相机产生显著的差异化。第一部相机诞生以来,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有不少,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机发展史上,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选择一部相机,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能被这样定义的品牌可谓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国徕卡则成了为数不多的那一个。

徕卡关注新需求,大力发展数码产品的同时兼顾经典的胶片机。徕卡在数字化进程中创立了面向高端的中画幅单反相机 S 系列和面向高性能便携机的 X 系列两条产品线。同时又推出了 M7 和 MP 胶片相机(见图 1-27)以满足纯粹而简单的胶片摄影爱好者的需求。让发家之本的经典再次成为形成差异化的一个关键点。在 2012 年 5 月,徕卡另辟蹊径,推出拍摄全黑白照片的徕卡 Monochrom 相机(见图1-28)。对于专业的纪实摄影师而言,黑白照片天然的故事性更适合拍摄纪实作品,而徕卡切合了这种需求并专门对感光元件进行优化得以获得极高的画面解析能力。

图 1-27 徕卡胶片相机              图 1-28 徕卡 Monochrom 相机

(2)品牌差异化

徕卡作为一个相机品牌,对自身的品牌定位却非电子消费品,而是奢侈品品牌。首先在品牌形象上对消费者而言就与其他相机厂商形成了巨大的认同度差异。徕卡始终坚持高端、奢侈与德国制造。大量的日本厂商把低端的相机产品选择在中国、东南亚等劳动力廉价的地区生产,而徕卡始终坚持在德国本土生产,甚至镜头上的“Made in Germany”都是技术工人人工雕刻的(见图 1-29)。

图 1-29 技术工人装配与雕刻

徕卡将使命感与文化注入自己的品牌之中,以此成功包装了自己的品牌。徕卡将过去一些传奇的名字,包括布列松、Elliott Erwitt、Robert Capa、Robert Frank,甚至英女皇等,还有一些用徕卡拍摄的经典照片(见图 1-30),都与今天的徕卡联系起来,营造出一个“徕卡俱乐部”圈子。徕卡还专门设立了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奖项(见图 1-31),每年评选一次,以奖励那些关注人类生存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卓越摄影师。

图 1-30 用徕卡相机拍摄的优秀作品图

图 1-31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奖项

(3)服务差异化

为了给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徕卡相机,徕卡特别推出“À la carte”定制服务(见图 1-32),为 M7 或 MP 系列相机做出个性化的改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自主选择机顶颜色、机身皮革类型、观景窗框线、操控开关,甚至个人刻字等,组合方式超过 4000 种。

图 1-32 徕卡 À la carte 定制服务

徕卡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徕卡学院(见图 1-33),目前主要有开办讲座、工作坊和旅游拍摄等活动,也会根据不同相机类型提供开班服务进行针对性的相机拍摄教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徕卡相机及其文化。

图 1-33 徕卡学院及周围

(4)营销策略差异化

徕卡定位高端市场,与佳能、尼康等其他日本相机厂商不同的是徕卡并没有采取广招渠道、大量铺货的销售方式,而是选择了普通商铺(Leica Store)+ 精品店(Leica Boutique)的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拥有 18 家商铺和 19 家精品店。在经销商的选择上追求少而精,徕卡选择了一小群专业经销商,并将他们培训为顶级经销商。这些授权店面选址上以传统奢侈品聚集的路段和地区为主,设计简洁而凝重,以黑色、红色为主色,装修风格显著,拥有浓浓的“徕卡风”,甚至连内部工作人员着装也是如此(见图 1-34)。

图 1-34 徕卡精品店及服务人员

徕卡将亚太新兴市场作为重点,进行跨界合作。徕卡与华为联手,进军智能手机领域,将它带入更多大众消费者的眼中。两大品牌联合打造的华为 P9(见图 1-35)在相机 App 设计中还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徕卡色彩模式:标准、柔和与鲜艳,同时还有黑白相机模式,这使得P9 可以拍摄出具有浓烈徕卡风格的照片。此外,P9 的快门音效就是徕卡相机的快门声音,以满足摄影爱好者那一声快门音的亲切与快感。

图 1-35 徕卡与华为合作的华为 P9 手机

五、徕卡趣闻轶事

徕卡相机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售价昂贵。

如今徕卡旁轴 M 系列最低售价也需1.3 万元人民币,单反相机则达到 20 万元
人民币以上,限量款与特别纪念版相机售价更为高昂。曾经的徕卡 0 号原型相机(见图 1-36)在第 32 届 WestLicht 相机拍卖会上以 1872 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打破了世界最贵相机的记录。

图 1-36 徕卡 0 号原型相机

1. 材料与工艺

徕卡的相机镜头很沉,因为它采用了加入铅等重金属的玻璃镜片,以此增加光学成像效果。而佳能、尼康等品牌多采用树脂镜头,虽然达到了减轻重量的目的,但成像效果略差。

徕卡作为 135 相机的发明者及开创者,在光学技术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他们拥有顶尖的技术及光学设计能力。徕卡通过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非球面镜片,采用萤石低色散原料和独特的镀膜工艺制作镜片,使得徕卡镜头不论是远距离拍摄还是在弱光条件下,都能提供优异的成像画质。

2. 追求精良的品质

时至今日,徕卡相机仍在德国工厂采用全手工组装的办法生产(见图 1-37)。镜头上的光圈范围等数字均采用人工雕刻与上色。每一台 M 系列相机最后都会附上技师的亲笔签名。据报道参观者曾与徕卡的陪同人员开玩笑说: “我这么喜欢徕卡,将来就来你们这里打工吧!”而陪同的员工当场就给了一个否定的答复: “您干不了。因为我们的技师都是学徒出身,最快的也用了 18 年才成为合格的总装技师。”在人工费昂贵的德国,熟练相机技师的薪水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相机的价值。

图 1-37 严谨和精良的手工制造

此外,徕卡对于每一台相机在打磨镜片、镜片镀膜、装嵌、检查品质阶段都进行了严格的品质控制。镜头的设计也必须能抵受高达 100 倍的重力加速度撞击,以及在温差 -20℃至 60℃间能正常使用。

法国摄影师爱立克·瓦利,在一次攀登 80 多米高的悬崖中,即将到达崖顶时不慎将一只重 670g 的 F1.4/80mm 大口径镜头掉下谷底(见图 1-38)。当找回镜头时,发现除了外面金属环有损伤外,镜片、调焦、光圈依然能继续工作,他使用这只镜头完成了采访,所拍摄的照片还获得了荷兰自然摄影大奖,那只镜头后经徕卡公司检查,除中心点有一些肉眼看不出来的偏差,整体质量没有影响。

图 1-38 从 80 多米崖摔落的 F1.4/80mm 镜头

3. 量少质优,传承经典

徕卡秉承“手工制造”的理念,坚持“质量就是生命”,将相机认定为摄影师“终生的工具”,不批量生产产品。其昂贵的价格让徕卡成为相机中的奢侈品,因此尽管徕卡的生产量较小,但徕卡的品质精良。据测试,徕卡 M6 相机的保证精度快门寿命可达 60 万次,而同级别的其他厂商产品仅为 15 万至 20 万次。

有 一 次, 美 国 航 空 摄 影 师 Mark Mayer 正在 8000 多 米 的 高 空 战 斗 机 上 用 一 架 Leica-flexSL2MOT(见图 1-39)俯拍另一架飞机,不料因两架飞机相距太近,使飞机突然失控,撞上了被拍的飞机。虽然摄影师和驾驶员还来得及跳伞求生,但他的徕卡相机却没那么幸运,从 8000多米高空直坠入加利福尼亚荒芜的沙漠中,事后经多次寻找都未能寻到该相机,直到一年之后才被发现。结果躺在炎热沙漠里一年之久的幻灯底片因为相机机身封闭良好居然毫发无伤。现在这台历经凶险而依旧身无大碍的“神话相机”仍珍藏于徕卡公司的博物馆内。

图 1-39 Leica-flexSL2MOT

4. 限量贩售,实行奢侈品策略
2000 年,奢侈品巨头爱马仕购入徕卡三分之一的股份,使其更加强调自身高端和奢侈品的形象。徕卡每款相机均会推出限量版、特别版或纪念版。例如 2010 年,徕卡推出 M9 的钛合金限量版(见图 1-40),全球限量仅 500 台;为纪念中国辛亥革命 100 周年,徕卡推出的特别版 M7(见图 1-41),相机按年份编号,从 1911 号至 2011 号,共有 101 套;此外,徕卡还推出了爱马仕限量版、法国羽绒服品牌 Moncler 合作版、苹果设计师 Jonathan Ive 特别版。这些极具收藏价值的限量版相机均比非限量版的包装更精美,且更具特殊意义。

           

图 1-40 徕卡推出 M9 的钛合金限量版                图 1-41 徕卡推出特别版 M7

六、小结

1072060广使35mm消费35